今天初六,在住院部來了四個門診患者,一個頭暈、一個胃脘不適、一個口腔潰瘍、一個痤瘡。原本是個普通的下夜班時間,因為連續(xù)開了四個半夏瀉心湯加減,特別記錄一下。
四個患者除了主訴不同,其中有相同的一些:
1、飲食不節(jié)史;
2、舌質(zhì)偏紅,苔黃白膩,脈偏弱(濡、弦、沉、細(xì));
3、胃脘不適(痛、脹、痞);
4、大便時干時稀;
5、精神萎靡,有困重感、疲乏感;
6、食冷胃脘不適;
根據(jù)這些特點,從病性上來講,基本體現(xiàn)了寒熱虛實錯雜,病位都偏向于太陰陽明(脾胃),原始病因都有食積。
這樣一分析實際上可以用很多方劑,比如大家熟知的香砂六君湯、保和丸、枳實導(dǎo)滯丸、平胃散、理中湯等等。
為什么要選半夏瀉心湯?
是為后世治療脾胃系統(tǒng)疾病的方之祖劑,所謂有源有流。
半夏瀉心湯出自《傷寒論》,原文為“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(fā)熱者,柴胡湯證具。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(fù)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(fā)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(jié)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”
柯琴在《傷寒來蘇集》半夏瀉心湯下解說,“瀉心湯,即小柴胡,去柴胡,加黃連干姜湯也。......傷寒五六日、誤下后,心下滿而胸脅不滿者,則去柴胡、生姜,加黃連、干姜以和之......”
臨床實際而言,運用半夏瀉心湯,則不必拘泥是否由“誤下”而致,用方加減因基于“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”的脾胃之本,再結(jié)合何邪(濕、食、痰...)所致升降失調(diào),以至寒熱夾雜。因為以半夏、干姜辛熱散寒;以芩、連苦寒清熱,以參、草、棗補益脾胃,辛開苦降,寒溫一爐。因邪氣侵犯脾胃,致使脾胃功能(脾為主還是胃為主)失用,而原方半夏干姜振奮脾運,從本治療;黃芩、黃連直接針對病因,也是治本治療。
名家案列分享:
女患,29歲,頭痛已5年余,經(jīng)常持續(xù)頭痛,悶脹以頭后部為甚,視物昏花,反復(fù)發(fā)作'久治未愈。伴有胃脘脹痛,納呆,有時惡心,舌淡,苔白膩,脈沉滑。
此乃中焦痞塞,寒熱夾雜,運化失常,不能升清降濁而致。治宜辛開苦降,宣通上下。
方藥:半夏瀉心湯加竹茹15克,共服20劑而痊愈。
頭痛伴胃脘脹痛,納呆惡心,苔膩脈滑,病緣于濕痰困阻脾胃,氣機(jī)升降失常。清氣不升,頭竅失養(yǎng),或濁氣不降,上擾清巔,均可致頭痛,故以辛開苦降,宜通上下之半夏瀉心湯獲愈。
云某某,男,28歲??谇粷儼肽暧?。
時好時犯,服清熱瀉火之劑,不僅不效,反而更劇,西藥維生素B2、維生素C,長期服之不應(yīng)。詢其致病之因,外出工作,饑飽不均,寒熱不調(diào)。自感胃脘痞滿不適,腹中腸鳴漉漉,大便稀干不等,溲黃,飲食欠佳,晨起口苦咽干,舌質(zhì)紅,苔白膩,脈濡數(shù)。
證屬脾胃不調(diào),寒熱錯雜,升降失宜,火邪炎于上,寒邪居于下。治法健脾和胃,清上溫下。
方擬半夏瀉心湯加減:
半夏6克 干姜6克 黃芩10克 黃連10克
黨參12克 白朮10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
山藥15克 炙甘草6克
2劑后口腔潰瘍應(yīng)手而瘥,脾胃諸癥隨之而愈。
脾開竅于口,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,津不上潤而陰火上行,致口腔潰瘍反復(fù)發(fā)作。病屬寒熱錯雜,單清其火或只溫其寒,皆不能愈。惟寒熱并投j升降氣機(jī),斡旋于中焦,方能使痞開結(jié)散,津布而火降,口糜自除。臨床對口腔潰瘍久不愈者,不妨用本方一試。
地址:建水縣金銀路與翠屏路交叉路口 聯(lián)系電話:0873—7654700
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醫(yī)醫(yī)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