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編導(dǎo)讀:牡蠣是常見的一種海產(chǎn)品,肥肥的蠣肉、鮮美的味道,深受不少人的喜愛。在食用牡蠣時,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牡蠣肉上,一般不會注意到它的殼,食用結(jié)束時,牡蠣殼便會當(dāng)做垃圾扔掉。扔掉的牡蠣殼真的毫無價值嗎?其實,它是一味中藥,用處大著呢。今天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味動物藥。
牡蠣,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及同屬動物的貝殼。味咸、澀,性微寒。入肝、膽、腎經(jīng)。功能平肝潛陽,重鎮(zhèn)安神,收斂固澀,軟堅散結(jié),制酸止痛。主治神志不寧,心悸怔忡,多夢失眠;肝陽上亢,頭暈?zāi)垦?,肝風(fēng)內(nèi)動,驚癇抽搐;遺精,白濁,崩漏,帶下,虛汗,泄瀉;瘰疬癭瘤;胃痛泛酸等癥。
臨證應(yīng)用
用于神志不寧、失眠健忘等癥,常與龍齒、龜甲、酸棗仁等味同用;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癥,常與珍珠母、鉤藤、天麻、白芍等味同用;用于邪熱傷陰、虛風(fēng)內(nèi)動,常與龜甲、鱉甲等味同用;用于遺精、崩漏、帶下、虛汗、泄瀉等癥,常與龍骨、芡實、白蓮肉、蓮子須等味同用;用于瘰疬癭瘤等癥,常與玄參、貝母、夏枯草、昆布等味同用;用于胃痛泛酸,常與海螵蛸、白術(shù)、陳皮、砂仁等味同用。
常用量1日15~60g,水煎溫服。外用適量。
牡蠣與龍骨功效相近,生用重鎮(zhèn)平肝,煅用收斂固澀,二味常常同用。龍骨重鎮(zhèn)安神,功勝牡蠣;而牡蠣又能軟堅散結(jié),作用稍異。臨證用于平肝潛陽,則側(cè)重于牡蠣;多夢驚悸,則重用龍骨。
牡蠣作“撲粉”,用于自汗撲撒全身,有暫時收斂止汗作用。
尤其是最為多見的各種胃病泛酸刺痛等癥,他藥皆不如牡蠣制酸止痛效果顯著。幾乎每天都在用,即使多年老胃病,包括糜爛潰瘍,凡是感到泛酸刺痛者,對證配以相須之味,用之多能速見止痛效果,甚至治愈。但用量需大,一般都在30~60g之間,配以海螵蛸同用,其制酸止痛、愈合潰瘍之功更佳。在筆者心中,牡蠣是一味真正物美價廉之上好藥品。無毒無害,治病顯效。
成方舉例
鎮(zhèn)肝熄風(fēng)湯、牡蠣散、清帶湯、金鎖固精丸、固真丸等。
?經(jīng)驗小方
純凈牡蠣煅透研細(xì)末,每服6~9g,飯后半小時用溫開水送服。用于胃脘痛胃酸過多,泛酸,胃脘刺痛,療效顯著。若大便色黑,胃鏡檢查有糜爛或潰瘍者,加入煅烏賊骨(煅牡蠣的1/2量),服法同上。有明顯的制酸止痛、收斂潰瘍之功。胃熱煩渴者,再加金果欖與烏賊骨等量,其清熱消腫止痛之功明顯提高。
煅牡蠣、煅龍骨各30g,白果仁12g,炒山藥30g,白扁豆15g,水煎溫服。四煎藥渣寬水,煎開后先熏后洗陰部,然后加熱泡足。功能斷下止帶。主治婦女白帶淋瀝不凈,日久不愈。
牡蠣、生黃芪、浮小麥、白術(shù)、糯稻根各30g,紅棗9枚,水煎溫服。功能固表止汗。主治表虛自汗,或畏風(fēng)畏寒,心悸氣短,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等。
?治驗舉例
楊某,男,51歲。2005年7月9日首診。
自訴:“胃痛多年,吃甜食更甚。痛甚時胃部泛酸上行至咽喉,痛如針刺,肩背亦感脹痛,吃胃藥只管一時。胃鏡檢查診斷為‘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’‘反流性食管炎’‘胃十二指腸潰瘍’,心臟檢查正常。無論吃藥、輸液,只能減輕一時,住院2個月,也管不了多長時間,舊病復(fù)發(fā),比以往更重。二十余年如是,不知可否治愈?”觀察患者精神、氣色尚可,體質(zhì)基本不虛;舌質(zhì)微胖,色暗隱隱瘀斑,舌苔中間白厚微膩;切其脈,弦而失柔之象。
病屬胃脘痛無異,辨證當(dāng)屬濕滯中焦,肝胃失和。治宜疏肝和胃,制酸止痛。方用自擬牡蠣制酸湯為主,隨癥加減。
煅牡蠣30g,海螵蛸、延胡索各15g,木香12g,仙鶴草、蒲公英各30g,白術(shù)、茯苓各15g,陳皮、砂仁各9g,枳殼、厚樸各12g,薏苡仁30g,甘草6g,粳米15g,5劑。
水煎,飯后半小時溫服。藥渣再煎,適溫泡足。忌酒及一切辛辣、生冷、焦硬、酸甜、難以消化及發(fā)病之物。飲食以容易消化、溫和、有營養(yǎng)、有規(guī)律為要,勿暴飲暴食。
7月16日二診。自訴:“服3劑后,泛酸刺痛及脹氣已有減輕。只是服湯藥太麻煩,若能配成丸藥服多好?”復(fù)觀其舌象,白厚苔退至薄白微潤,舌質(zhì)瘀斑略化;脈來弦滑之象。結(jié)合患者所述,病情已有好轉(zhuǎn)。
原方續(xù)服5劑,服用法同首診。方中粳米、薏苡仁炒熟,另加炒山藥、黨參各20g,取3劑共為細(xì)末。待湯藥盡劑,末藥(散劑)每服9g,日服3次,用稀粥或白開水送服。禁忌同首診。如有不適,及時告知。
9月30日三診。自訴:“病情基本控制,未再明顯復(fù)發(fā)。就是不能喝酒,有點著急,啥時候能夠開戒?”
筆者回言:“胃病本來就是飲食失當(dāng)造成,況且多年之病初愈,豈能隨之飲酒刺激?若想病愈減少復(fù)發(fā),全靠個人養(yǎng)護(hù)。若不忌口,醫(yī)院常走?!笨椿颊咚朴行盐?,便囑咐末藥續(xù)服治療,如因飲食不慎,胃脘復(fù)痛,可及時服湯藥3劑,控制明顯復(fù)發(fā)。
后見到患者多次,言其飲食特別注意,胃病治愈后未再出現(xiàn)泛酸刺痛癥狀,身體較以往為好。
地址:建水縣金銀路與翠屏路交叉路口 聯(lián)系電話:0873—7654700
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醫(yī)醫(yī)院